《足球》报近日撰文剖析亚洲女足竞争新态势,指出以归化球员为核心崛起的菲律宾与巴基斯坦女足,正成为冲击亚洲传统秩序的重要力量。2026 年澳大利亚女足亚洲杯(兼世界杯预选赛)临近,这两支 “归化军团” 的强势表现,已为志在突围的中国女足敲响警钟。

菲律宾:“乔丹计划” 催生的归化样板,17 名美籍球员撑起主力框架

菲律宾女足的蜕变,始于 2017 年启动的 “乔丹计划”。在华裔富商杰弗逊 - 郑的资助与操盘下,菲律宾足协在美国设立专项训练营,以 3 个月为周期筛选具备菲律宾血统的海外球员,2018 年更将选材网络延伸至日本,开启了规模化归化的征程。这一策略迅速见效:2018 年女足亚洲杯,球队首次跻身第六名;2022 年便历史性闯入四强,同时锁定世界杯入场券,实现从 “鱼腩” 到 “劲旅” 的跨越。
如今的菲律宾女足,已成为亚洲归化球员比例最高的队伍之一。在 2025 年 8 月东南亚杯的 23 人参赛名单中,17 人是生长于美国的归化球员,替补门将妮娜・梅奥洛来自英格兰青训体系,本土培养的球员仅占 5 席。若扩展至近一年入选过国家队的球员,其归化储备库已达 35 人,覆盖美国、加拿大、英格兰、澳大利亚、挪威等多个足球强国,多数球员拥有欧美青年国脚履历或职业联赛经验,技术风格与对抗能力远超传统亚洲球员。
硬实力的提升在赛事中清晰显现:2026 年亚洲杯预选赛,菲律宾以 3 战全胜、14 球零封的战绩轻松晋级;即便是以二队阵容出战东南亚杯,也仅 0-1 小负实力强劲的澳大利亚 U23 队。凭借这套 “海外归化 + 本土补充” 的阵容,外界普遍认为菲律宾有望在明年亚洲杯再创佳绩,不仅大概率实现世界杯二次晋级,更可能进一步打破日本、澳大利亚、中国主导的亚洲女足格局。

巴基斯坦:13 名欧美归化破茧,热刺青训前锋成核心战力

相较于菲律宾的 “深耕多年”,巴基斯坦女足的归化浪潮虽起步较晚,却同样成效显著。在 2026 年亚洲杯预选赛中,这支此前默默无闻的球队爆冷击败世界排名更高的印尼与吉尔吉斯队,核心底气便来自 13 名归化球员的强势加盟 —— 其中 9 人出身英格兰足球体系,4 人来自美国联赛。
这批归化球员的履历颇具含金量:23 岁的前锋扎赫梅娜・马利克出自热刺女足青训营,深谙欧洲女足的战术理念;24 岁的纳蒂娅・汗效力于英格兰布莱克本女足,具备稳定的得分能力;27 岁的阿克莎・穆什塔克更是拥有意甲那不勒斯、罗马女足的效力经历,大赛经验与技术水准均属亚洲一流。欧美足球环境的熏陶,让她们在身体对抗、节奏把控与战术执行力上形成明显优势,直接带动巴基斯坦女足的整体实力跃升。
尽管目前巴基斯坦的世界排名仍处于中下游,但归化球员与本土球员的磨合正逐步加深。随着选材渠道的持续拓宽,未来或将有更多欧美背景球员加入,这支 “新兴归化军团” 有望复制菲律宾的崛起路径,成为亚洲女足赛场的又一 “黑马”。

中国女足需应对 “归化冲击”,传统优势面临新考验

菲律宾与巴基斯坦的崛起,本质是 “归化捷径” 对亚洲女足传统竞争逻辑的冲击。过往日本的 “技术流”、澳大利亚的 “身体流”、中国的 “快灵结合” 等风格差异,正被归化球员带来的 “欧美化打法” 逐渐模糊 —— 菲律宾的高强度逼抢、巴基斯坦的身体对抗,均是针对亚洲球队普遍短板的精准打击。
对中国女足而言,这两支球队的威胁已切实存在。2026 年亚洲杯既是冲击冠军的赛场,更是争夺世界杯门票的关键战役(前六名直接晋级,两席附加赛)。若在小组赛或淘汰赛过早遭遇菲律宾,其 17 名美籍球员组成的攻击线,将对中国女足的后防稳定性提出严峻考验;而巴基斯坦的归化前锋群,也可能凭借速度与对抗优势制造威胁。
如何应对 “归化军团” 的挑战,成为中国女足备战的重要课题:既要强化自身的技术与体能短板,避免在对抗中落入下风;也要通过针对性侦查,摸清对手归化核心的战术特点;更需警惕其他球队效仿 “归化模式”,提前布局应对亚洲女足格局的深层变革。正如《足球》报所言,未来的亚洲女足赛场,中国女足的竞争清单上,必须牢牢刻下菲律宾与巴基斯坦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