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 NBA 球星 “大将军” 阿里纳斯在其播客节目《The Gilbert Arenas Show》中,针对部分从未登上过 NBA 赛场的媒体人和球迷热衷指点赛事的现象发表了尖锐看法。他直言,缺乏职业球员经历的旁观者只能看到比赛表象,根本无法理解球员在幕后的战术执行与团队牺牲。
阿里纳斯以赛场表现波动为例,点出了旁观者与从业者的认知鸿沟:“外界并不了解球员们在幕后的情况,只靠连续几场比赛的表现就议论纷纷。” 他举例说,若一名球员连续多场轰下 25 分,突然有两场表现回落,球迷便会本能困惑,猜测是教练限制出手、队友影响状态,媒体甚至会直接给出 “状态下滑” 的评判。但实际情况可能是,球员是遵医嘱带伤作战,或是为配合战术主动减少出手、专注传球,这些更衣室里的沟通、训练中的调整,旁观者根本无从知晓。
在他看来,赛场决策的合理性远非数据能完全解释。“一场比赛投 35 次篮一定有原因,可能是对手防线薄弱,也可能是战术需要,只要球队赢球,这样的选择就该被接受。” 阿里纳斯强调,比赛的核心是胜利而非个人数据,“如果一场拿 55 分后,为了团队赢球主动把得分降到 20-25 分,懂球的人知道这是牺牲,不懂的人只会说你不行了”。这种对 “团队贡献” 与 “个人表现” 的认知差异,本质上源于是否经历过职业赛场的淬炼 —— 只有真正打过篮球的人,才明白战术执行中个人取舍的意义。
为了让观点更易理解,阿里纳斯打了个生动的比方:“我们每天坐飞机都知道系安全带,但没经过专业训练,没人能当飞行员。” 他认为,看球和评球也是同理,球迷与媒体可以通过集锦、数据了解比赛,但没有职业经历就无法洞悉战术细节,更没资格指点球员如何对抗、教练如何制定计划。“他们会问‘谁该背锅’,却不知道我们是否执行了包夹战术,不知道某个失误是战术配合问题还是个人失误,这种空谈只会让球员感到愤怒”。
这番言论精准戳中了体育评论领域的常见争议 —— 旁观者的 “上帝视角” 与从业者的 “实战视角” 往往存在偏差。不过阿里纳斯的观点也引发了部分网友反问,有声音质疑:“若没打过高端赛事就不能评论,那你没进过几次季后赛,又凭什么讨论总决赛?” 截至目前,阿里纳斯尚未对此类疑问作出回应,但他的核心诉求已然明确:评论需对职业赛场保持基本敬畏,表象之外的战术逻辑与团队牺牲,值得更多理解与尊重。